四合院设计

古建彩绘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古建彩绘

明清古建筑

作者:东方晨光  发布时间:2014-07-04 14:06:13

古建彩绘谈,明清古建筑
明清古建筑的方式及品种
现存的古建筑实物中,明清古建筑占相当大数量,仿古建筑也多是仿明、清建筑式样及作风。明 清古建筑的方式多种多样,仅亭子一类,就有几十种之多,但归结起来有五种根本方式:①硬山 ②悬山 ③歇山 ④庑殿 ⑤攒尖。在这几种最根本的建筑方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 常见的既有一层,也有二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方式。除五种最根本建筑方式以外,还有扇形、 套方、双环、卍字、曲尺、卷书等特殊方式的建筑,再加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建筑方式组合起来构成的复合式建筑(如北京团城承光殿、故宫角楼、北海妙象亭、故 宫万春亭等),使古建筑呈现出极为纷繁复杂的建筑方式。
古建筑有大式与小式之分,大式建筑主要指宫殿、府邸、衙署、皇家园林这些为皇族官僚阶级以及他们的封建统治效劳的建筑。小式建筑则是以民居为主的,为广阔士民阶级和劳动大众效劳的建筑。大式与小式的划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表如今建筑范围、群体组合方式、单体建筑体量、平面繁简、建筑方式的难易以及用材大小、做工粗细、用砖、用瓦、用石、脊饰、彩画、油漆等各方面,并非仅以有无斗拱作为辨别规范,但有斗拱的建筑一定是大式建筑。
2、            明清古建筑的脊饰
中国古建筑不但有其构造上的合理、严谨、巧妙,外观上的雄伟、挺拔、秀美,更有无数美丽的神话传说,使之包含了无比丰厚文化内涵。明清古建筑的脊饰就起到了这样一种画龙点睛之功。
明清古建筑屋面脊饰,主要有正吻、垂兽、戗兽、蹲脊兽(或称走兽、小跑)等。
(1)              正吻
正 吻的沿革及开展:我国古建筑大屋顶正脊两端张嘴向内的龙形饰物,现通称为正吻,也叫做大吻,汉代以来还有许多其它的称谓,诸如鸱(chī)尾、鸱吻、龙 尾、蚩(chī)尾、蚩吻、祠尾、殿吻、龙吻、螭(chī)头号等。今天北京宫殿屋脊上所见的正吻,貌似龙形,缩头卷尾,口衔正脊,身披鳞甲,上塑小龙, 背有剑把,后加背兽。琉璃制的正吻,随瓦之大小分八个级别,(二至九样)。最大的正吻高达一丈多,重达七千三百斤,用十三块琉璃件拼成。
正吻阅历 了一个复杂的开展过程,随同着它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它的有趣的传说。古时屋顶正脊两端的枢纽,由简单的翘突逐步构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是鱼、 龙形的。鸟形的饰物普通叫做凤鸟;而关于近似鸟形的鸱尾,则有两种解释。鸱,本是鹞鹰或猫头鹰一类的猛禽。据宋《营造法式》“鸱尾”条云:“汉记柏梁殿灾 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这里说的是似“鸱”的鱼。另一说出自唐代苏鹗《苏氏演义》:“蚩者,海兽也。汉武帝 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此说则直称蚩(鸱)尾自身即是海兽,并没有把它和鸟类相联络,不过这两种说 法都说它是海中能灭火的神物。《梦游录》上也说:“汉以宫殿多火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ráng)之。”因而鸱尾形象,其背部卷翘局部 可视为鱼的背鳍       (qí),而它与猛禽的翘尾类似。
鸱尾演化为鸱吻,大约在中唐或晚唐。鸱尾与正脊分离处本为平接,而从四川乐山凌云 寺中唐时期摩崖中所刻形象看,前端已成兽首,张口吞脊,便成“吻”的方式了。鸱吻记载则始见于五代后晋刘绚撰的《旧唐书》。不过,直到宋代,依然对此称号 有争论。宋人著的《唐会要》和《营造法式》还是坚持说时人谓其为“鸱吻,非也。”由于鸱吻张口吞脊状,明代李东阳《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说 及:“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造像。”把它说成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了。今天古建工匠中俗称正吻为“吞脊兽”,大约源自于此。
宋 《营造法式》对它又有“龙尾”之称。宋代以后,呈现了龙形鸱吻,现可见于金代建造的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金元以后,饰龙形的吻逐步增加,明清时已很普 遍,也就称它为“龙吻”或“吻”了。官式建筑的龙吻,逐步定型化。中央建筑的正吻则千变万化。我国南方建筑也常用鳌鱼一类的吻饰。
清式官式建筑正 吻的剑把,传说是仙人为避免能降雨消灾的脊龙逃走而将剑插入龙身的。从建筑的沿革的角度剖析,它却是源出于对鸱尾的维护。由于早期鸱尾的背鳍适于鸟类仃 落,为避免鸟雀栖止筑巢,故在此处插入铁针。以后因吻背逐步作得比拟光圆,无需用铁针防鸟雀,铁针便演化成三五根一束的铁叉状的装饰品——拒鹊子。宋式鸱 尾背上不只有突起的矩形物“抢铁”,有的在抢铁上还插入五叉拒鹊子。抢铁和拒鹊又逐步深化成琉璃正吻上的剑把及其上的五股云图案了。
古时用正吻是件隆盛的大事。清代工部则例载有“迎吻”典礼:“遣官一人,祭吻于琉璃窟,并遣官四人,于正阳门、大清门、午门、太和门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坛庙等工迎吻。”
正吻的传说:除以上有关正吻的传说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清式正吻由于它口衔屋脊,又俗称:“吞脊兽。”
传 说是“龙生九子”之一,谓之“蚩吻,”好吞。这个蚩吻,应是蚩龙的意义,而蚩龙又与著名的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父亲鲧有关。据成书于战国末西汉初的书《归 藏》启筮篇云:“鲧死后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蚩龙。”在这个传说中,擅长筑城造堤的能工巧匠——鲧,治水不成遭天帝处死了,被后尊为水神,而蚩龙是 他的一种化身,是水中的神物。
又有一说,相传是汉代张天师因镇火灾“敕封十龙”(或称“日封十龙”),即所谓每天派十条龙守护殿顶(若与歇山屋顶 对照,确有九脊十龙:正脊两端各有一只,其他垂脊兽四只,戗兽四只)。其中守于正脊两边的(即正吻)又称为乖龙,俗名“懒龙”。《鸱吻考略》引《茅亭客 话》载:“乖龙苦于行雨,多方窜匿,或在古木楹柱之内,或在楼阁鸱瓦之中。”因乖龙性懒,故用符剑镇在殿脊之上,以防其遁。所以正吻背上显露一个剑把。
再 一说,螭吻:头似龙,卷屋的吞脊兽。口阔嗓粗平生好吞,喜远望,善呼风唤雨,能灭火。把它装饰在宫殿屋脊两端,以避邪灭火。传说海龙另一儿子明知本人不 行,又想攫取王位,而忘义地乘机朝正吞脊的弟兄背上狠狠地剌了一剑,剑不断插进屋脊内,从此钉在上面,而呈现了背上带有剑柄的螭吻形象。
(2)              垂兽与戗兽
垂兽与戗兽造形上是分歧的。传说垂兽也是“龙种”。按前述“日封十龙”的说法,除了正脊吻兽以外的“兽”也是龙。听说这种龙名为“螭龙”,又叫“鬟龙。”按《康熙字典》载: “螭龙无角,”而殿脊之螭有角,传为受敕封后生出角来。
(3)              蹲脊兽
蹲脊兽是指位于脊端的一系列小兽,简称脊兽,俗称小跑、小兽。自位于脊端仙人始,大致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它们各喻祥瑞之意,亦有不少传说。
仙人:仙人外型为三鬃长髯之人骑在鸡形的兽上,人与鸡连在一同而头部另外制造。关于“仙人”的含义,传说有多种:
(甲)   说仙人是姜太公(吕尚、姜子牙),他辅助周文王打天下,《封神演义》写他消灭了对手,并登禅封神,把死者的鬼魂封为了天上星宿和各路神仙,因而他有镇邪消灾的神力。民间常以“姜太公在此”镇妖捉崇。他的坐骑即似兽非兽、似鸡非鸡的“四不相。”
(乙)   说是春秋齐国的国君齐泯王。关于齐泯王又有两说。古建工匠常说:“泯王无道,走头无路。”说他已到了屋角之端,再往前走就要栽下去了。但又有一相反之说,说他作战时失败在逃,前遇大江阻挠,在着急万分时幸一大鸟呈现,将他救负过江,得以幸免于难。
(丙)   所谓“河图麟书”之说,称仙人手持八卦图(与实物对照,仙人并不持物)。疑“河图麟书”即“河图洛书”之意,这是古文献中记载仙人作八卦故事的。《易.系 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仙人)是谁,又有两说:一说是伏羲(牺);又说是大禹。据《周易大传今注》卷五:“伏牺时有龙马出于河, 身有文如八卦,伏牺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即尚书洪范之来源。”另有许多古文献提到河图洛书之事及八卦来 源出于黄帝(已有人考证伏牺即黄帝。见何新《诸神的来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一版),又《论语•子罕》记孔子所说:“凤凰不至,河 不出图,吾已矣夫!“联络实物外型,仙人坐骑莫非为凤凰?
(丁)   所谓:“麒麟送子”。《鸱吻考略》从“河图麟书”说起:俗传为“麒麟送子”,考非是,盖谁家妇女能殿脊城楼上产子呼!这阐明民间是有此种俗传的,但《考略》是持否认意见的。
(戊)   说是“禹王治水,”束冠者为大禹,听说是恐屋脊聚龙太多,易发大水,又需有所限制,故由禹王镇守。
龙:此处的龙四足蹲于瓦上,形如兽,所以它属于“蹲脊兽”,又称为“龙种兽”,传说也是“龙生九子”之一,那么它是上述蚩吻的弟兄——嘲风,所谓“好险,为殿阁走兽”者。
凤:
传说中的瑞鸟,所谓“四灵”之一(《礼•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凤与凰常连成一词,实是雄雌二者,雄日凤,雌日凰。与龙一样:都是想象中的神物,理想中并无此种鸟类,古代凤与风又通用,因而有人剖析,传说中的凤真实是风的神化。
狮子:
所 谓猛兽之王,在我国向来被作为骁勇豪壮、生气勃勃的意味。唐代著名大书法家虞世南作的《狮子赋》形容其“瞋目电曜,发声雷响。”狮子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足具神威。《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佛祖的大喝一声也形容为狮吼,可见狮子的特殊位置。狮子 不只常被用作建筑、器物的装饰,也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经常表现的对象。
天马:
这个蹲脊兽形象具有马的特征,翅膀贴在身上,表示它有腾云跨风的神威。天马本是骏马的意义。用于屋脊上的应视作神马。《文选》载张衡《东京赋》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的句子,此中描绘的天马是铜制的饰物,屋脊上的天马含义应与此近似。
海马:
外型近似天马,但身上无翅膀而饰以火焰。
狻猊:
狻猊是狮子的别名,也叫“狻麑 ”。古书《穆天子传》注说:“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因在其头部塑有“披肩发,”所以琉璃匠人又称它为披头。
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善听,好坐、喜烟火,因而亦常把它装饰在佛座上和香炉上的炉脚部,让其尽听佛教徒吟经尽享香火的熏烤。
押鱼:
是塑有鱼尾、身披鱼鳞的蹲兽。关于吻兽等脊饰的传说中,有“鱼尾星”一说,可能与“押鱼”的来历有关(《梦游录》:“汉以宫殿多火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之。”
獬豸:
传说中的瑞兽,是羊的神化物。《晋书,舆服志》说:“獬豸,神羊,能触邪佞。”也写作“解豸。”《论衡•是应篇》云:“解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熏陶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又云:形似狮又像龙,头上生一尖角。它生性忠实,如有发作争斗者,它会用口去咬,用角去触不耿直的坏人。明清官员有戴獬豸冠者,专司弹劾的御史官员的补服上也绣獬豸纹祥。
斗牛:
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虬龙,其外型是牛头兽态,身披龙鳞。《宸垣识略》记载:“西门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
行什:
是由“龙”算起一列小兽中排行第十位的武士,其外型尖嘴猴腮,挺胸凸肚,背后生双翅,手按金刚杵。梁思成先生《清式营造则侧》称其为“猴”,大约来源于它的形象。而《大清会典》把它定名为“行什”,可能因它按次序论固定在第十的位置。此物可见于北京故宫太和殿脊端。
④ 套兽:
位于屋角仔角梁端部的琉璃套兽,按《鸱吻考略》的记叙,有如下几种传说:
甲: 谓之“蒲牢。”按“龙生九子”的说法:“蒲牢,好鸣,为钟之钮鼻。”蒲牢是传说中的海兽,生性怕鲸,鲸见它即追逐扑击,它则顶风鸣叫,仓皇潜逃,因而说 它:“好鸣。”屋角梁端常挂风铎(即所谓:“铁马”、“殿角风铃”)它上面的挂环固定于角梁之下,套兽及其内角梁(彩画常将它饰成条纹,喻龙的肚腹)也就 相当于风铎 的钮鼻。
乙:谓之“流龙”,“流”字是从“蒲牢”的牢字演化过来的。传说流龙性喜游徙,无一定栖止之处,遇风声即藏于屋角瓦际,这条龙便伏在屋角之下了。
丙:也说是:“嘲风,”即所谓“龙生九子”中“好险,为殿阁走兽”者。但此说不若把嘲风看作是蹲脊兽中的“龙”贴切。
丁:说是与正脊大吻的乖龙配对的公母龙,因它喜欢逃窜,雄龙已被符剑镇于正脊;雌者慌忙逃匿于角殿之下,既不敢飞扬,也不舍分开。
凡此种种,都没有分开“龙种,“与前述的吻兽等都是能够行云布雨的神物,其喻意都是为祈其防火消灾,庇佑安全。
⑤  勾头、滴子及钉帽                           
勾头瓦当,自古以来都是很受注重的的饰物。汉代陶瓦已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及多种文字装饰。宫殿建筑的瓦当及滴子常用龙形图案。
民间传说也给位于勾头之上的钉帽赋予了“龙种”的特性,将钉帽称为“龙子”或“乖龙子”,也叫做“鬼龙子”,即所谓龙的卵,龙的后代,表示其有生生不息之意。不过琉璃工匠则常把它称为 “瓦咯达”(即“瓦疙瘩”),只是把它看作是瓦上的一种突起物而已。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彩绘艺术发展史
下一篇:古建筑术语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