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四合院装修知识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四合院装修知识

须弥座 建筑基座的标志性艺术

作者:四合院建筑装修  发布时间:2015-09-08 08:47:13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在佛教发源的印度人们常常把须弥山作为佛像的基座,其意义是指佛座圣山之上。佛教徒往往把这种行为,认为是对佛的崇敬和崇拜。

须弥座

须弥座

“须弥”二字见于《佛经》,本是山名。《佛经》中以喜马拉雅山为圣山,故佛座亦称“须弥座”。中国最早的须弥座出现于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云冈石窟。这个时期的须弥座造型简单,只有一些简单的纹样装饰,具有明显的佛教艺术特征。随着当时佛教建筑的发展需要,须弥座渐渐演变成后来高级建筑物的基座。

 

至唐宋止须弥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须弥座使用明显增多,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物底座形式,尤其是在壁画中的建筑物下更为突出,它的造型和装饰构图开始变得复杂多样。这时,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须弥座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和装饰不再像原来那样饱满丰富,但技巧手艺却达到一定的境界。须弥座的构成形式也渐渐地流传到民间,广泛地用来作为建筑及装饰构件,如牌坊、石狮、香炉等的基座。

白瓷须弥座

白瓷须弥座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

 

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古建微观?须弥座

古建微观·须弥座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束腰的角柱改为“巴达玛”(莲花),壶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须弥座·纹饰

须弥座·纹饰 

 

“高台榭,美宫室。”中国须弥座也变成皇家贵族,达官贵人的专用,活着的人或死去的人均要享受,这种建筑风格而且还要分严格的等级,因为这也是权力、社会地位的象征。

上一篇:在四合院建筑装修中基坑工程的岩土勘察应符合哪些规定
下一篇:四合院游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