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础是古代四合院建筑构件的一种,又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除古时偶用金属材料外,绝大部分为石质,因此民间俗称柱础石,它是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之一。柱础的形式分类,可大致分为覆盆式、覆斗式、鼓式、基座式、复合式。
1、覆盆式
整体形制有如一个倒扣在地上的盆,下口大,上口小,根据其上是否有雕刻装饰,又分为素面和雕饰两种。
2、覆斗式
覆斗式像一个倒扣在地上的“斗”。斗是古代屋顶建筑中一个重要的构件,与栱合成为斗栱。覆斗式柱础中有一种形制特别的几型柱础,它是在覆斗式的基础上,通过雕刻使柱础成为一种具有四条腿的“几”,并在几的每条腿和两腿之间雕刻植物、动物。
3、鼓式
鼓式整个柱础形如一只大鼓,鼓身上多满布雕饰。
4、基座式
较为常见的一种柱础形制,多用须弥座,座的上下有枋,中段为收缩进去的束腰,整体造型端庄。
5、复合式
以上四种形式的组合就是复合式。这一形制的柱础应用广泛。
对于四合院这种木构建筑来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