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由四面房屋合围成院的住宅都可称四合院,但北京四合院最为经典,成为了四合院的标准。说起北京四合院,早就在元代就出现了,然后历经明清两朝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这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式。
元朝定都北京,生活方式从游牧改为全面定居,是北京四合院形成的历史契机。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的形制和布局逐渐定型,并向周围地区传播,成为北方主要居住形式之一。近代以来,这种建筑除增设现代化的卫生设备、电灯、自来水和暖气等外,仍基本保持明清样式。
北京四合院讲究中轴对称,前后有序。以院落为中心,分内、外院,之间有垂花门相连,又称二门。外院周边有围墙,南墙设倒座(与正房相对的南屋);内院设大庭院、正房、耳房和东西厢房,庭院方正开敞,房屋间有廊相接;内院之后一般还附设小院,建后罩房一排。中型宅院在纵深方向设三进院或四进院,大型住宅则朝横向发展。屋顶有硬山、单坡、平顶等式样。房屋结构一般采用抬梁式,柱间用砖或夯土围护,墙体较厚。建筑用材主要是青砖和木、石。大门、垂花门、影壁和屋脊多作砖雕灰塑,或施彩画,正房前檐常用精美木雕,是装饰的重点部位。
四合院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的私人住宅,功能分区明确。小四合院只有一个院落,正房多为长辈居住,厢房晚辈居住,倒座常作客房、书房,有的为佣房及杂物间。在典型三进院中,中院是户主和家人作息主要场所,私密性强,男佣、外人一般不进入。前、后院供佣人居住和劳务,厨房在后院的后罩房,厕所一般在前院西南角,贮藏间分散于各院。院内栽植花木或摆放盆景,居住环境安静舒适。四合院多平房,院内各房间距较大,外墙极少开窗,冬季保暖,夏季通风,利于日照、采光、抗震、防风、避沙。北京四合院依风水之说不把大门开在中轴线上,避免与宫殿、庙宇相同。位于路北的住宅大门一般开在东南隅,取“坎宅巽门”吉利之意,路南住宅大门则开在西北隅。大门入口内设影壁以辟邪。
在中国传统社会,四合院的规模和细部装饰体现居住者的社会地位,具有浓厚的等级意味。北京四合院除贵族府第外,不得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装饰,一般四合院色彩以墙面和屋顶的青灰色为主。王府大门上门钉的多少代表地位的高低。一般贵族常用广亮大门,屋顶为硬山式,屋脊常见元宝脊、清水脊、鞍子脊等,砖雕常用狮子、麒麟、牡丹、海棠、如意、柿子和万字等组成的图案,寓意吉祥。平民多用如意门,富者砖雕九世同居、狮子滚绣球等纹样,次之用凤凰牡丹,简单的只有几块朴素的拦板。房屋的开间、进深、高度、装修等级以正房居全宅之首,厢房次之,倒座、后罩房、耳房等级别更低。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展,北京的老式四合院民居大量被淘汰,部分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同时有少量新建的老式四合院和新式四合院,用于饭店、旅馆及旧城内的居民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