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中,砖雕以其质朴厚重的独特美感占据重要一席。而"搕烧"作为砖雕行业里传承千年的核心技法,堪称这门民间工艺的精髓所在。这种制作方法巧妙地融合了雕塑、烧制与精雕三道工序,体现了古代工匠"先立而后破"的造物智慧。

搕烧的具体工艺流程颇为考究。第一步是塑形,匠人们或以灵巧双手直接捏塑,或采用精雕细刻的模具进行模印,将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形象赋予湿润的泥坯之上。这个阶段的造型只需把握大体形态与主要轮廓,无需过分拘泥细节。待泥坯阴干至合适程度后,便送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经过烈焰淬炼,松软的泥坯转化为坚硬如石的陶质坯体,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烧成后的半成品呈现青灰或赭红色调,质地坚实却又不失可塑性,这正是搕烧工艺的关键所在。此时,经验丰富的雕刻艺人会以錾子、刻刀等工具,在陶质坯体表面进行二度创作。他们根据原稿设计,精心雕琢出人物的衣褶纹理、花草的脉络层次、瑞兽的鳞甲羽毛等精微细节。由于坯体已具备一定强度,雕刻时不易变形崩裂,能够实现更为细腻流畅的线条表现,远非生泥坯所能比拟。
这种先烧后雕的技法在古建筑营造中应用极为广泛,尤其适用于形制复杂、耐久性要求高的构件。以屋面装饰为例,那些威风凛凛的螭吻、骑凤仙人、天马狻猊等脊兽,皆多采用搕烧工艺制作。它们常年经受日晒雨淋、霜雪侵蚀,搕烧砖雕因其密度高、吸水率低,能数百年不风化剥落,确保屋脊装饰始终神采奕奕。此外,门楼上的匾额、影壁中的吉祥图案、墙垣间的镂空花窗,凡需兼具立体层次与坚固耐久之效,搕烧皆是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