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还因有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又称标准四合院),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可称为纵向复合型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
1.一进院落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这是一种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这种院落的特点是有正房(北房),—般为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成为三正两耳,共五间。如果院落窄小,仅有四间房的宽度时,三间正房的两侧可以各置半间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正房南面两側为东西厢房,各三间,与正房成“品”字形排列。正房对面是南房,又称倒座房,间数与正房相同。这样由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院落叫四合院。如果没有南房,则称三合院。
这种一进院落的小型住宅,宅铀尹在东南方向。若是四合院时,宅门一般采取门屍式,占据倒座房东头的一间或半间。进门后迎面是镶砌在东厢房南山墙上的坐山影壁(照壁)。向西通过屏门便可进入内院。如果南面没有倒座房而仅有院墙时,则在东南方位做墙垣式门(又称随墙门、小门楼)。这种典型的一进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2.二进院落
二进院落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四合院由一进院扩展为二进院时,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障墙(又称隔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障墙合拢处设二门,以供出入。二进院落属小型四合院,占地面积一般较小,东西宽度不过十五六米,南北深不过二三十米。这样的小院没有抄手游廊,二门多采用屏门的形式,既很美观,也很经济。
北京宣武区椿树上头条余叔岩故居的中路建筑就是这样一座比较典型的二进院落。但由于该院是一座一主一次并列式格局的宅院,宅门没有开在中路建筑的东南角,而是设在了东路的南端。该院的二门采用了独立柱垂花门形式,功能与屏门相同,形式却讲究许多。
在二进院落的四合院中,也有规模较大、格局比较讲究的。它与上述小型的二进院落相比,主要差别在占地宽窄的不同。占地较宽的二进院落(宽22米左右,进深30米右),北房可以排出七间,即正房三间,两侧耳房各两间,成为三正四耳。这种四合院正房、厢房都可设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连接。
如果院落的纵深方向有余量,还可以在东西厢房南侧各设一间厢耳房,分隔内外院的障墙设在厢耳房南山墙一线。抄手游廊由厢房南侧接转,沿障墙内侧延伸并交于二门。二门采用四柱垂花门形式,与两侧游廊相接。这样,由正房、厢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和垂花门共同构成内院的环形通道,这是一条可以避雨雪的交通系统。
这种有抄手游廊和垂花门的四合院,已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居住的小型住宅,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相当讲究的宅院了。
3.三进院落
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后罩房,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长的后院。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宅人可以经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
这种在正房后面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三进院布局,被人们称为“典型”的或“标准”的四合院。实际上,这种三进院的例子很多,如东四四条某宅、大草场某宅都是这样的院子。
三进院落还有另一种格局,也是比较常见的。它是按照第二进院落的模式,在正房后面再加一重院落。第三进院也同中院一样有正房、耳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等。
这种布局中,二、三院之间的沟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二进院正房明间做成过厅,宅人从中路进入后院:也可以在耳房一侧开设通道以供通行。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3 5号四合院就是这种格局。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属中型住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
4.四进院落
四进院落是三进院落沿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扩展。一般做法是,在三进院后面加一排后罩房。但这种三进院落不是带后罩房的那一种,而是第二 三进院格局相同或相似的那种。四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倒座一第一进院一垂花门一第二进院一正房或过厅一第三进院一正房一第四进院一后罩房。
现实当中的四进院落并不像上述例子那样规整,因受地形、尺度、功能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往往会有一些变化。如东城区南锣鼓巷帽儿胡同某宅,就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四进四合院。它的宅门开在东南方向,进门左转向北为垂花门,进门后是内院。这座内院的格局与一般院落不同,它的正房是坐落在院子当中的三间客厅,客厅两侧各有两幢连列的厢房,南边一幢三开间,北边一幢五开间,东西两面对称布局,客厅与厢房之间为院当。
客厅北面又一座垂花门,这两座垂花门之间的部分,是宅子的第二进院。从第二进院房间的格局和分布看,这不是供眷属居住的内宅,而是兼有议事、接待、娱乐、留宿亲朋好友等多种功能的院落。进入第二道垂花门是第三进院落,这是供家人居住的内宅。第四进院落的院当比较开阔,约有10米左右,最北面有一幢后罩房,房前面单独圈了一道院墙,使后罩房自成体系,这显然也是按功能要求而设计的。
嘎嘎胡同某宅也是一座四进院落的宅院。它的格局与帽儿胡同某宅又有不同。这座院落中轴线上的二门是一座屏门,第二进院正房五间,两侧各一间耳房,共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明间为过厅,通过过厅进入第三进院。第三进院是一个东西狭长、南北仅四五米的院落,两侧无建筑,北面正中是进入内宅的垂花门。
这个扁长的院子很像倒座房北面的第一进院落。进入垂花门后是第四进院,这是内宅,正房三正四耳,两侧东西厢房并厢耳房各四间,各房之间有抄手游廊相连接。从这座院落的格局看,第二进院显然也是用来接待客人、交际朋友的场所,与前例功能相似,但格局却大不相同。这说明四合院在布局上并无僵死模式,需根据功能要求和主人的好恶而定。四进院落的宅院,已属大型住宅,是典型的深宅大院。
5.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
如果在一座独立院落的东侧或西侧再加一排房子和一个院子,就成了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的出现,盖因房基地的宽度大于一个而又小于两个标准院落的宽度,为充分利用宅基地,便在确定了主院尺度格局之后,将剩下的部分作为一个附属院落。关东店某宅就是这样一座一主一次并列式宅院。
这是一座路西院落,宅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坐西朝东,总宽度约2 4米,主院约占总宽度的五分之四,附院约占五分之一。在这一狭长的地段内,加盖了一幢东房,共九间,其中一间为宅门。东房与主院之间留有南窄北宽的夹道。附院单独有门与主院相通,形成一主一次并列的格局。
位于宣武区椿树上头条的余叔岩故居,也采取了主次并列的格局。原宅为一主二次并列式,主院居中,是一座二进院落,东西两侧各一座附院。东侧的附院也是二进,分别与主院相通。这样安排,大概是为使用起来方便。西侧附院经改建已非原貌,现仅剩中院和东附院,变成一主一次的形式了。
6.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
两组并列式院落,是由两个大小相等或相近的院子并列在一起形成的。这是豪门大户的宅院采取的一种形式。
封建社会的大户人家,有兄弟二人同居一处的。这样,在建宅时就往往建两座,兄弟二人各一座。两座宅院大小、格局相同或相近,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这是两组并列式住宅出现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北京东城区秦老胡同某宅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两座宅子都是纵深五进院落的大宅院,西边一座略宽,正房九间;东边一座略窄,正房七间。两院均为东南向开门,两院的第一进院落并无截然分隔。
仅在中间卡了两道屏门,既分隔又沟通。第一进院北面各建有一排房,但两排房的朝向不同。西院房坐北朝南为正向,中间一间为过厅。从功能上看,这个院子是供会客、接待和下人用的。东院的房子坐南朝北,呈倒座形式,中间亦为过厅。这幢房的北面又是一层院落。这是把第一重倒座(为杂役仆人使用)和第二重倒座(接待会客之用)划分成了两个区域,可以互不干扰。自垂花门以北,两院格局大体一致,分别为三进院斗过厅叶四进院斗正房呻五进院叶后罩房。
较小型的四合院也有两组并列的做法,宣武区椿树下二条的尚小云故居即是一例。该院分东西两宅,东侧深约3 0米为一座三进院落,宽约16米,深约4 2米,西侧为一座二进院落,宽约16米,深约3 0米,但二门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