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虽然有玻璃,但是在四合院里面用的很少。等到玻璃普及后,北京四合院里面的窗户就变成了“上纸下玻璃”的样子,即上边为木格纸窗,下边是大块玻璃,周边仍保持木楞格。这种窗既有玻璃窗的爽朗明快,又有纸窗的幽雅朦胧。
昔日北京腊月儿歌唱道:“二十三,糖瓜儿 粘;二十四,扫房日。”腊月里准备年事,扫房糊窗户是其中一件。趁着扫房,把一冬天烟熏火燎的旧窗纸全部扯光,把木棂上的旧纸、糨糊迹用刮刀刮干净,用小扫帚把窗棂上的积土扫干净。预先打好掺着明矾的糨糊,用刷子刷在窗棂上,重新糊上洁白的高丽纸,连窗框上所有露木头的地方,全部用纸裱糊过。这样,原来的 昏暗老屋,马上便像雪洞一样,焕然一新了。
北京冬日天寒,风沙大,俗语说得好:“针鼻大的眼儿,椽头大的风”,所以特别讲究糊窗户。正如柴桑《燕京杂记》 中写的:“燕地风沙,无微不入,人家窗牖,多糊纸以障之。冬日又防寒气内侵,或易以高丽纸。至夏日,又于窗纸有一二,裱以疏布,便其余暑纳凉也。布外仍系以纸,有风沙则舒之,无则卷之。”
北京入夏以后天渐闷热,这时人们撕去窗纸,糊上卷窗,昼卷夜垂,以调气温,颇为方便。糊卷窗时,先在木窗上装好冷布,再糊上卷窗,即窗纸在上头糊死,下头糊在一根剥光的高粱秆上,四角钉小钉,用线绳绷紧,既可卷起,又可放下。卷窗离地较高,卷时用长约一米多的木棍,上嵌齿状用长方木,以手上下推动,非常便捷。
现在四合院设计早已不用这种窗户纸了,但是这些记忆似乎一直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脑海中,陪伴着他们成长和老去。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应该住进四合院里,去寻找自己儿时的感觉,感受印象里家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