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种菜,这是自古以来养成的传统习惯,我们从中国的建筑史中就能看到。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人几千年来居住的宅院形式便是四合院,而四合院便是典型的庭院式建筑,中间的院子从来就没闲下来过,不是种这个就是种那个,自然就形成了习惯。
一般地说,很多四合院不止一个院子。四合院建筑都是通过门扉而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四合院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走进四合院,我们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这或许就是庭院式建筑独受中国人偏爱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