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作即为斗拱,铺作的名称是宋代时的叫法,清代时才改叫铺作。铺作是中国古代汉族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块传递到柱上。他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关于铺作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宋以前。在那时候,铺作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舒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其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铺作在中国古代汉族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现如今,斗拱这种结构完全没有支撑作用了,之用用来装饰。仿古建筑设施设计时,依旧可以将斗拱加入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