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要想进入四合院,首先要找到东南角的街门(王府大门除外,它位于正南)。街门分为屋宇式宅门和随墙门,屋宇式宅门包括后面这几种:最高级的是王府大门,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门扉位于中柱间,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再次一级的金柱大门,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更次一级的蛮子门,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最后是如意门,里面的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却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
普通平民居住的是墙垣式门,也叫随墙门,其特点是无门洞,顺墙开,只占半间或大半间宽度,院门较窄。
走进街门,可见一堵独立的墙壁,称之为影壁,也称照壁。影壁的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迭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紧邻四合院大门,坐南朝北跟正房相对的房屋是倒座房。通常为外客厅、账房、门房、客房、仆人居住等用途。
如果是两进以上院落,那么还有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内院与外院的分界点,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通常,还会有抄手游廊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整个宅院中,最重要的建筑是正房,位于正北。在正房侧面还有耳房,像两个耳朵一样挂在正房东西两侧。内院的东西两侧是厢房,有时也在厢房南侧建耳房,称之为厢耳房。正房有五间的,有三间的,厢房则都是三间的。
在正房的东耳房位置有个过道儿,可以通后院。后院有个建筑称之为后罩房,如果是两层就称之为后罩楼。后罩房面宽和宅院的面宽一致,只要是为了填补宅基地剩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