柁墩,古建筑大木作术语,指置于下层梁背、上层梁头之间的短木墩。其高与宽近乎相等,轮廓敦实如台,故名“墩”。在宋《营造法式》中又有“驼峰”之称,取形若骆驼隆脊之意。
一、力学功用
柁墩虽体量不大,却是整座屋架力流的咽喉。它将檐、椽、上部梁栿的重量,经自身木纹短促而垂直地递至下层大梁,减小了梁的净跨弯矩;同时又以墩身宽度增大支点承压面,防止梁头劈裂。若把斗栱比作“关节”,柁墩便是“脊椎”——无它,则层累之屋架如断脊之龙,难以腾挪。
二、形制演变
1. 宋式驼峰
北宋时,驼峰多做成连续柔和的三折曲线,轮廓似卷云,或加小斗、令栱,兼具装饰。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泰宁甘露庵均可见其遗制。
2. 明清柁墩
入明以后,柁墩趋高趋瘦,外轮廓由曲线渐变为方折,顶部常挖“溜金”凹槽以承梁头;至清乾隆时,宫廷建筑更于墩身四面满雕卷草、行龙,贴金罩漆,与和玺彩画相辉映。
三、材与工
匠人择料极严:墩木须纹理直下、无节疤,榆、槐、楠为上。先经数年阴干,再按“一梁一墩”之制,以透榫或燕尾榫与上下梁锁合;接缝处须“一线不进”,手持灯烛以烟缕试其严密。若遇彻上明造殿宇,柁墩亦须随梁背卷杀,使仰视之如群山起伏,无突兀之形。
今天,当我们抬头望见古殿幽暗的梁底,那一列敦厚或飞扬的柁墩,仍在默默传递千百年来的重量与匠心——既是力的枢纽,也是美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