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建筑的营造技艺中,“淌白”工艺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做法,它涵盖了地面铺设、砖料加工以及墙体砌筑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建筑细节的极致追求。
“淌白地”是细墁地面的一种做法。它采用“干过肋”砖料,这种砖料经过特殊处理,质地坚硬且不易变形。铺设时,不使用油灰坐浆,而是直接将砖料铺墁在地面上,形成平整坚固的地面。这种地面不仅美观,而且经久耐用,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地面处理方式。
“淌白砖”则是按照“淌白”要求进行砍磨加工的砖料。其特点是仅将砖的露明面磨平,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对砖进行“截头”处理,即将砖的长度加工成相同的尺寸。经过“截头”处理的砖被称为“细淌白”或“淌白截头”,而未经“截头”处理的则被称为“糙淌白砖”或“淌白拉面砖”。这种砖料的加工工艺要求极高,需要工匠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淌白墙”是用淌白砖砌成的墙体。普通淌白墙的灰缝厚度约为6毫米,这种墙体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然而,当灰缝厚度约为3毫米,并且使用“淌白截头”砖时,墙体的外观会更加精致,这种作法被称为“淌白仿丝缝”。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作法,即将淌白墙的灰缝用毛笔描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作法被称为“淌白描缝”。描缝后的墙体不仅美观,而且具有一定的防水和防潮功能。
“淌白”工艺在古建筑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现了古建筑的美学价值。从地面到墙体,从砖料加工到砌筑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工匠的心血和汗水。这种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