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四合院装修知识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四合院装修知识

四合院设计的建筑是如何在历史的更迭下留存的?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31 11:07:46

四合院历史悠久,而清代才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到了清代晚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也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没落。
在外族入侵以及西方文化渗入的影响下,北京传统四合院设计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的四合院设计,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西洋建筑的装饰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圆明园式随墙门的出现。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较深的人,便开始标榜自己为“新派”代表,也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在宅内兴建“洋楼”的例子。不过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北京的传统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四合院设计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民经济水平每况愈下,很多原来住独门独院的居民再也没有能力养更多的房子了,只好将多余的房子租出去,以租金来补贴正常的生活。这样一来,居民的住房越来越少,院里的房客越来越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整个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到了建国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清代时期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它们不再为昔日的贵族所占有,转而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俱乐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变,使得四合院建筑本身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再是人服从建筑,而是建筑被人改造。那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为单独某个家庭占有,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上的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
北京四合院罹难最为严重的时期,是那场席卷中国的文化大革命。60年代末的红卫兵“扫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进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或被砸成碎块,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为数寥寥。紧接着发生的为“备战”搞的全民挖洞运动,进一步破坏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统,给四合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时间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对四合院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为避震灾,在已经很拥挤的院子里塞满了“抗震棚”,随着人口增长,这些抗震棚后来都成了永久性建筑,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文革以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又出现了尖锐的矛盾。这一时期,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好旧城改造和四合院保护的矛盾,在当时来说仍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有些移居北京的侨民和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人们,抱着怀旧心理和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向往,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买下旧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征地建房,住进了传统的中国民居。这种新四合院设计大多采用传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室内则是暖气、上下水、卫生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以及高档装修。经过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杂院重新变回了一家一户的私宅,院落宽敞,花草丰茂,景致幽雅,安恬静谧,四合院似乎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上述这种新的景象近年来愈演愈烈,大有蓬勃发展之势。这种现象究竟是北京四合院的复苏,还是传统住宅建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目前尚未有人进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发展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四合院是我们华夏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改革、遴选、优化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极为优秀的住宅建筑形式,它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辛劳智慧的产物,是—代代华夏儿女艺术才华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寄托着炎黄子孙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有分析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们所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学习传统、弘扬传统,为创造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而努力。
东方晨光,专业四合院设计、施工公司,为你量身定制四合院,如有需求请拨打电话010-65489847咨询!
上一篇:北京四合院的传统结构,展现艺术与生活的美
下一篇:老北京四合院结构是怎样的?分享四合院平面图和结构图